在上回的篇幅當中,僅有提到但沒有特別說明阿德勒的目的論是甚麼。在這篇文章當中,我會以自己的經驗談來解釋。對我來說,這是改變我行動最關鍵的概念;對於一般我們看待因果的方式來說,也是比較不常見的。
先有結果,才有原因。
最初接觸到目的論的時候,聽到這個看法一時也轉不過來,感覺世界變成奇怪的樣貌。不過當然並非如此。經過說明後,就可以很好的理解。
結果是指你心中預想的目的,原因是你所採取的行動。
所有的行動背後都藏著一個目的。
例如說我覺得自己學不來英文,是因為我對英文沒興趣。因為我喜歡日文,所以我可以把日文學得很好。
所以我一直說自己不喜歡英文,以此來逃避學英文這件事(原因),達到不學英文的目的(結果)。
哈哈哈
不難理解吧。
所以我們隨時都可以改變目標,進而去改變行動。
另外,我想要透過目的論來稍微分析一下我認為學校中所存在的陷阱
為什麼在學校學生反而不想學習?對體制抱怨連連?越學越迷茫?
學校的陷阱在於,如果設立學校的目的是學習的話,那麼有太多導向錯誤目標(學習本身以外)的東西存在了。舉凡在學校作業原先是複習、練習概念,卻可能會導向交差;考試原先是確認學習成效,卻可能導向追求成績且評量方式沒有直接相關;學制原先是為了有體系的提升能力,卻導向保持成績獲取更多資源而不是實際學得如何……這樣說一套做一套的方式,通常學生的反應是追尋別人的目標,卻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或是根本不想要這些被設定的目標,但選擇維持現狀完成交辦事項後就投入娛樂,沒有自主的學習。
我認為如果沒有適當的引導,學校是一個不利於多數學生擁有良好且清楚目標的環境。
那我們當然會在求學過程中迷失方向,也就是俗稱的迷惘。
學校竟然不利於將學生導向學習,卻又是大多數人理解【學習】這個概念的地方,這看來十分諷刺。可是如同師生有時處於對立,問題就無法解決。問題過度歸因到學生身上,或是學校本身的屬性都是不正確的。
我們處在一個非常容易引發不學習的環境,而這樣的反應對於人類心理非常自然,得到目前的結果也是理所當然。
然而當我們發覺改變不了是因為設定錯誤或模糊的目標之時,一切都變得容易多了。
所以我現在會想在過年時也過得和平日差不多。點開英文影片,一邊寫這篇文章;預習下學期的日文、讀下學期課程教授在課綱中列出的參考書籍(讓Hyread念給我聽),就是因為我修正目的,從漫無目的地放鬆,轉為精通日文及讓下個學期更輕鬆。
當然也是因為我想模仿這樣做的人,而這又是因為另一個目的。我想和他們看齊,變得不會放完假就像失憶了一樣去面對新學期。
不過很神奇的是,這種事我一個學期前根本想也想不到,也不會去做!
真是太可怕了!目的論就像神秘的腦控。
但反過來說,這對我來說就是最關鍵的成長,因為這讓我的行動轉了一百八十度。我可以拋開過去累積的種種失敗經驗所造成的不自信,而且我發現其實可以不用糾結學習動機。
抓住一個目標之後,上述的學習陷阱也不再重要,因為那也只是一個陷阱。
Just do it!
【作者聯繫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