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連結:https://linktr.ee/wfedualliance
在現代的教育環境中,越來越多的學生出現厭學、拒學的狀態。9 月 29 日,鯨落教育聯盟舉辦了「不想上學怎麼辦?」線上講座,由楊子漠/大貍(貍想教育創辦人)、林怡廷/Tiff(島島阿學共同發起人)、沈潔伃/Joann(魚水教育催化劑創辦人)以教育工作者、親身走過厭學與自學的身份,探討學生內心的掙扎、家長與教育者的焦慮,試圖釐清厭學背後的原因,並一起尋找可能的解決之道。
厭學與拒學的真相:你是真的不想上學嗎?
當你覺得不想上學時,最重要的是先了解自己的狀況。這種感覺是長期的,還是只是因為最近壓力太大、覺得很累呢?潔伃分享她的經驗,說到她會觀察自己身體的反應來判斷學習狀態是否健康,像是,如果在學校時總是躲在廁所、房間裡,不想跟人互動,甚至身體感到不舒服,這些都是她覺得自己不適應學校生活的警訊。這些感覺其實是在提醒你,可能該停下來,重新思考自己在學校的角色以及未來的方向。
要解決這樣的困擾,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是第一步。問問自己,這些不適是不是短暫的?是不是有辦法調整學習節奏,或是改變環境來改善?還是其實自己已經對傳統的學校失去了興趣和動力?了解這些問題,能幫助你更清楚自己的需求,也更能找到下一步該怎麼做。
潔伃也提到,她過去的拒學經歷主要是因為內在和外在動機的失衡。剛開始,外在動機如好成績、別人的認可,會讓她有前進的動力。但久了之後,她發現光靠這些外在的目標,其實撐不久。真正能讓她持續學習的,是對一個主題的興趣。當她對某個東西有興趣時,她會很自然地投入去研究、去學習,這種感覺讓她覺得很充實。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找到外在和內在動機的平衡點是很重要的。如果她發現自己只是因為外在壓力在做某件事,內心卻一點興趣也沒有,她就會開始想:這條路真的適合我嗎?我是不是有其他更適合我的選擇?
潔伃說,她在高中休學時感受到很大的壓力,尤其是在教育工作者家庭長大的她,外界對她的期待和質疑都讓她覺得很難受,身邊沒有其他例子可以參考,讓她感到孤單和充滿不確定性。然而,她找到了一群支持她的夥伴,和這些志同道合的人分享經驗,對她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透過這些互動,她開始從不同角度看待自己的處境,也慢慢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式和界限。她不再只靠外在壓力來推動自己學習,而是找到了內心的動力。她也提醒其他學生:「不要急著找到標準答案,應該多給自己一點時間去探索不同的選擇。時間拉長了,自然會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無論你是在學校中覺得不適應,還是想探索其他學習方式,釐清自己的需求、接受情緒的變化,找到適合自己的節奏,都是重新點燃學習熱情的關鍵。最重要的是,給自己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學習的多種可能性,或許這樣能讓你找到真正想走的路。
家長與教育者:如何從焦慮到支持孩子?
當學生拒絕上學時,家長和老師往往比學生還要焦慮,因為他們擔心孩子的未來發展,並且深受傳統教育成功模式的影響。Tiff,曾經在宜蘭人文國中小和展賦行動自學團任教,分享了一個有趣的觀念——「放毒」。她提到,當面對那些因厭學或拒學來到學校的孩子時,她會讓他們先「放毒」一段時間。
什麼是「放毒」呢? 其實就是創造一個讓孩子感覺被接納、可以自主選擇和探索的環境。這段時間裡,孩子可以做他們真正想做的事情,而陪伴者則在旁邊觀察、傾聽,並保持友善的互動,這樣才能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感。當這份信任逐漸加深後,才有機會進行更深入的對話。這樣的方式能夠讓孩子在一個安全的空間中認識自己的狀態,感受到支持,最終找回學習的動力。同時,陪伴者在這個過程中,也可以反思並釐清自己的焦慮從何而來。
Tiff 特別強調,家長的角色應該從「控制者」轉變為「支持者」,讓孩子感受到無條件的愛與支持。她建議:「和青少年對話時,不要用命令或威權的語氣來否定他們,但也不要完全放任不管。孩子需要的是支持,而不是放任。你要傾聽,和他們進行平等的對話,讓他們自己去做選擇,而不是由你替他們決定。」這樣的對話模式,不僅能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還能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和擁有自主權。
這段過程對家長來說可能不容易,但一旦能夠轉變心態,孩子就有更大的機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學習節奏,重新燃起對學習的熱情。對於那些不想上學的孩子來說,或許這才是真正能夠支持他們前進的力量。
學習的多元選擇:不上學可以去哪裡?
拒學不等於學習的終點,反而可能是另一段自由學習旅程的開始。潔伃分享了她高中時期自學的經歷,她參加了展賦自學團(當時稱為人文無學籍行動高中),透過專題式學習(PBL)課程,慢慢找到自己有興趣的領域。她特別提到,在這個過程中,主動尋求學習和實習機會非常重要。潔伃曾經透過Facbook聯繫專業人士,甚至主動寫信給公司表達她的實習意願。這些嘗試,不僅讓她逐步確立學習的方向,也讓她在不上學的情況下,依然保持對學習的熱情。
Tiff 也補充,現代社會的學習選擇多樣,不再局限於傳統學校體制。無論是蒙特梭利、華德福、民主教育這些理念型學校,還是結合學科與自主學習的實驗教育,學生有更多機會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她指出,許多人誤解實驗教育,以為它只適合不適應傳統學校的學生,但事實上,這樣的學校吸引了各種背景的孩子。實驗教育重視每個學生的個別需求和成長動力,而這正是許多學生選擇它的原因。此外,就算不上學,學生也可以透過網路資源、社群和各種線上課程來學習。特別是加入社群認識新朋友,因為資源來自於人,在資訊過量的時代,對的人能幫你篩選對的資源,還能在互動和共學的過程中,找到歸屬感和支持。
Tiff 認為,「國小階段的孩子還在玩的年紀,有時候他們只是玩不夠,所以不想學習。玩其實就是一種學習,當孩子在玩中感到滿足時,學習動力自然就提升了。」她建議家長不要把玩和學習對立起來,而是理解遊戲中也有無限的學習機會。她鼓勵家長以身作則,從生活中創造樂趣,不一定要報名各種「厲害」的課程。這些課程有時雖然能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但如果過於依賴外在激勵,可能在拿掉後,孩子會失去動力,甚至覺得學習只能透過這些「厲害」的課程。事實上,能在生活中找到樂趣和好奇心,才是最重要的。
情緒與學習:接納自己的狀態
大貍認為,學習不一定要一直高效和持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心值」,有時候放慢腳步反而有助於長遠的學習效果。人不可能隨時保持在最佳學習狀態,拖延和放鬆其實是一種必要的調整,不該成為自我責備的理由。她說:「情緒波動會影響學習效果,但這些波動不見得是壞事,它們也可以成為推動學習進展的力量。」潔伃也強調,接受自己的情緒變化很重要,過度逼迫自己只會增加壓力,不僅學習效果不好,還可能對身心健康造成更大的影響。
大貍鼓勵大家設立小目標,一步步達成。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僅能讓人感到有成就感,也能幫助更了解自己的需求和能力。學習不再是一場比速度的競賽,而是一步步探索自我、找到內在動力的旅程。
拒學其實不需要被視為危機,而是一次重新檢視自我需求和學習動機的機會。從接納自己的情緒,到釐清需求,再到勇於為自己尋找新的學習環境,無論是加入支持性的社群,還是選擇實驗教育,都是讓自己重新點燃學習熱情的可能。而家長和老師的角色,是在這段路上提供一個自由又有安全感的空間,並且保持平等、友善的對話,讓孩子可以安心地犯錯、嘗試,最終找到自己真正想走的路。
就像大貍所說的,「學習是一場馬拉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步調和節奏。當我們能夠理解並尊重這一點時,就能看見學習的真正價值。學習不再只是為了成績或迎合社會的期望,而是為了幫助每個人找到真正熱愛的事物,並在這條路上不斷成長。學習變成一場持續的自我探索之旅,每一步都是對自我成長的投入。
關於鯨落教育聯盟
鯨落教育聯盟,教育者的教育小生境。由貍想教育、島島阿學、魚水教育創辦人發起,期待能透過聯盟的建立,促成教創資訊的交流、資源的互補,共創永續生存的臺灣教育生態系統。
📢 鯨落教育聯盟【今天不上學】第二場直播 10/27 登場!
▪️ 主題|不想學習可以嗎?
▪️ 時間|10/27(日)19:30-21:00
▪️ 對談人|楊子漠/大貍(貍想教育創辦人)、林怡廷/Tiff(島島阿學共同發起人)、沈潔伃/Joann(魚水教育催化劑創辦人)
▪️ 內容|
1 ・人為何要學習
2・ 如何促發學習並打造個人學習路徑
3 ・有哪些類型的學習環境與資源可以挑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