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dcast 連結:https://linktr.ee/wfedualliance
在現代的教育中,你是否曾經問過自己,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學習?學習的意義與本質是什麼?學習一定是痛苦的嗎? 10 月 27 日,鯨落教育聯盟舉辦了「不想學習怎麼辦?」線上講座,由楊子漠/大貍(貍想教育創辦人)、林怡廷/Tiff(島島阿學共同發起人)、沈潔伃/Joann(魚水教育催化劑創辦人)以教育工作者、親身走過自主學習的身份,探討學習的各種大小議題以及思考我們如何打造自我導向的個人化學習路徑。
身而為人,學習的意義何在?內在動力又從何而來?
內在動力是驅使我們自主學習、持續精進的力量。 它的根源深植於人類的天性,與我們對生存、成長和自我實現的渴望息息相關。
首先,「學習是人的天性,人的本能」。我們天生就具備學習的能力,並在與環境和他人互動的過程中不斷成長。 嬰兒在沒有人刻意教導的情況下也能學會說話和走路,這便是學習本能的最佳證明。
然而,隨著我們成長,外在環境和社會規範的影響逐漸增強,可能會讓我們忘記學習的初衷,甚至對學習產生抗拒。 就像是當我們用統一的栽種方式種植不同植物時,有些植物可能會因此枯萎。 同樣的,當我們被迫採用不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時,也會感到痛苦和挫折,進而質疑學習的意義。
因此,想要激發內在學習動力,就必須重新連結我們與生俱來的學習本能,並找到能夠滿足我們身心需求的學習方式。 講座中有提及「生存動力觀」這個概念提供了一個思考框架。 此觀點認為,人們的學習動機可能源於以下四個方面:
- 滿足身心節奏:我們會透過學習來滿足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例如學習如何照顧自己的身體、如何與他人建立關係、如何紓解壓力等等。
- 尋求穩定的依附:我們會透過學習來建立安全感和歸屬感,例如學習如何與家人朋友相處、如何融入社會群體等等。
- 爭取獨立探索:我們會透過學習來拓展視野、探索未知、追求個人成長,例如學習新的技能、探索新的領域、挑戰自己的極限等等。
- 建立更優質的人際關係:我們會透過學習來提升溝通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例如學習如何傾聽、如何表達、如何與不同類型的人相處等等。
當我們的學習活動能夠滿足這些深層需求時,便能自然而然地產生內在動力,並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滿足和成就感。 這就好比玩遊戲或閱讀漫畫,當我們沉浸其中時,便能進入心流狀態,忘卻時間的流逝,並在挑戰與能力的完美平衡中獲得學習和成長。
因此,在探索內在學習動力的過程中,就像一場自我探索的旅程,需要我們不斷地反思和覺察以下四個問題:
1.我為什麼要學習? 什麼樣的知識和技能對我來說是重要的? 我希望透過學習達成什麼目標?
2.什麼樣的學習方式最適合我? 我喜歡透過閱讀、聽講、實作還是其他方式來學習? 我需要一個安靜的環境還是熱鬧的氛圍?
3.我的學習目標是什麼? 我希望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什麼樣的知識和技能? 我希望達到什麼樣的水平?
4.我需要哪些資源來支持我的學習? 我需要書籍、課程、導師還是其他資源? 我可以從哪些管道獲取這些資源?
我們要學會辨別哪些是我們真正想要學習的,哪些是我們被外在環境所迫而學習的。當我們能夠清楚地了解學習的目的和意義,並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資源時,便能更有動力去克服困難,並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滿足和成就感。
真正的學習是什麼樣的體驗?學習真的一定要痛苦嗎?
學習是一段屬於每個人的旅程,它沒有單一的模樣,有時讓人樂在其中,有時也充滿挑戰。但無論如何,真正的學習都值得我們去經歷和體會。
在最愉快的學習狀態中,我們可能會進入所謂的「心流」-一種完全投入、忘記時間的境界。當任務的挑戰剛好與自己的能力相符,我們便有機會感受到這樣的沉浸。例如:當你一步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接受新挑戰時,那種專注和滿足感便是學習的樂趣所在。
然而,學習不僅是累積知識或技能,它還包括從經驗中反思和提取養分。這代表著,即使是看似簡單的活動,比如打電動或閱讀漫畫,只要能從中學到些什麼,都能成為值得的學習過程。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學習方式,正如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生長條件。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能讓人找到動力並持續前行。如果我們試圖讓所有人都按照同樣的方式學習,反而可能讓一些人失去興趣與熱情。
當然,學習不總是輕鬆的。辛苦是學習的一部分,但辛苦並不一定等於痛苦。如果我們能用自己的方式設定目標、找到動力,即使再辛苦,這個過程仍然可以充滿價值。而當學習變成了外界強迫的事,缺乏內在動機時,即使達成目標,也可能伴隨著難以言說的疲憊與痛苦。
完整的學習旅程也包含著情緒的多樣性。快樂能推動學習,但挑戰和挫折也有它的意義。每種情緒都能為學習增添不同的色彩,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和周圍的世界。
最後,每個人的學習節奏都是獨特的。一段理想的學習歷程,也許會從最初的困難開始,經過探索的興奮、執行的辛勞,最終到輸出的緊張與反思後的滿足。這種節奏的多樣性,讓我們學習的不僅是知識,也學會了如何應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真正的學習,是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並允許自己擁有多樣的情緒體驗。在這過程中,我們會更了解自己,逐步成長,並找到屬於自己的滿足感。
如何促發學習、打造個人化學習路徑,並尋找多元學習資源?
促發學習與打造個人化學習路徑是現代教育中的關鍵議題。要激發學習者的內在動機,並提供支持性的環境和資源,讓學習成為一種自發且充滿樂趣的體驗,需要從多個方面著手。
首先,教育者的角色需要從傳統的權威者轉變為支持者和引導者。在自主學習理念下,教育者更像是陪伴者,協助學生探索興趣,並在學習過程中提供必要的支持。其次,創造「餵養張力」的環境至關重要,讓學習者能夠在「依賴」、「感興趣」和「參與」的階段中逐步邁向自主導向。這代表著需要營造一個安全且具有適當挑戰的環境,讓學生能夠不斷嘗試和探索,逐步建立自主學習的能力和信心。最後,建立互信的師生關係也是不可或缺的,這樣才能讓挑戰成為學習的助力而非阻力。
打造自我導向的個人化學習路徑,需要學習者主動探索自身的需求、目標和資源。從「自我調整學習」邁向「自我導向學習」是一個重要的過程,讓學習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以「學習需求」為起點,依序找到「學習目標」、「學習資源」和「學習策略」,並為學習設定明確的「頻量」和「成果展現」,這些都是打造個人化學習路徑的關鍵步驟。
多元的學習環境和資源也能幫助學習者拓展視野,發現更多學習的可能性。主動聯繫領域專家、參與相關社群、追蹤KOL的分享,善用網路資源如「島島阿學」或「Skyline」等平台,參與國際性的活動或論壇,這些都是豐富學習體驗的有效方法。此外,選擇不同的學習夥伴,將學習融入日常生活,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慾,也都是拓展學習視野的重要途徑。
最後,要記住,打造個人化學習路徑是一個持續探索和調整的過程。沒有所謂「最好」的學習方法,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方法。重要的是,學習者要能在不斷嘗試和反思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並真正享受學習的樂趣。